介绍
责任链模式为请求创建了一个接收者对象的链,在责任链模式中,很多对象由每一个对象对其下家的引用而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链。请求在这个链上传递,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发出这个请求的客户端并不知道链上的哪一个对象最终处理这个请求,这使得系统可以在不影响客户端的情况下动态地重新组织和分配责任。
在这种模式种,通常每个接收者都包含对另一个接收者的引用,如果一个对象不能处理该请求,那么它会把相同的请求传给下一个接收者,以此类推。
意图: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
主要解决:职责链上的处理者负责处理请求,客户只需要将请求发送到职责链上即可,无须关心请求的处理细节和请求的传递,所以职责链将请求的发送者和请求的处理者解耦了。
优点: 1、降低耦合度。它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2、简化了对象。使得对象不需要知道链的结构。
缺点: 1、不能保证请求一定被接收。2、系统性能将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在进行代码调试时不太方便,可能会造成循环调用。3、可能不容易观察运行时的特征,有碍于除错。
责任链模式在 JAVA WEB 中遇到很多应用。
示例
定义抽象责任链对象接口,其中定义了有多少等级的责任处理对象,然后根据等级数量实现具体处理对象,当外界发出请求时,处理对象链的入口对象接收请求,根据请求的具体等级,一步一步传送到对应处理对象
UML类图
抽象接口
1 |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Logger { |
可以看到,这里共设置了三个请求处理等级:ERROR、DEBUG、INFO
具体处理对象类
1 | //INFO等级处理对象 |
测试类
1 | public class ChainPatternDemo { |
可以看到,在main方法中,先获取到责任链,然后直接将请求传入责任链中,根据请求等级的不同,输出结果也不同
参考
- 本文作者: xczll
- 本文链接: https://xczllgit.github.io/2020/03/29/designPattern/2020-03-29-chainOfResponsibility/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MIT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